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行業訪談 > 詳情
詳情

周本智:構建林業自然災害應對體系需制度保障

個人簡介:

周本智,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亞熱帶林業研究所森林生態方向首席專家。長期從事森林生態與氣候變化研究工作?,F任國家林業局“錢江源森林生態站”站長,為浙江“151”人才工程第二層次培養對象。

記者:回顧近年來林業災害發生的情況,哪些大災大難給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穩定等造成了影響,其影響有哪些?

周本智:近年來,對林業產生較大影響的災害包括2008年初的特大冰凍災害、5·12汶川地震災害、2013年高溫干旱災害等。2008年冰凍災害造成我國19?。▍^、市)森林資源直接經濟損失582億元,水土保持、水源涵養、生物多樣性和固碳等生態效益損失更是高達7000多億元。突發自然災害給林業管理、技術和可持續發展等帶來重要影響。

極端氣候事件對災后政策會產生重要影響,且影響程度決定于多方面。1998年的長江洪水和2008年的冰雪災害對政策的影響就不同。這兩個事件的嚴重程度和直接經濟損失很相似:兩者都是百年一遇的極端事件,直接損失超過20億美元,2008年冰災的間接損失可能更高,因為它破壞了大面積的森林。但是,在政策影響力方面,這兩個事件區別很大。1998年洪水后,國家制定和實施了退耕還林工程。這一政策在今天仍然有效,它使中國森林覆蓋率的增長處于世界最高水平。相比之下,2008年的冰雪災害之后,只對少數的基礎設施進行了技術性的調整。比如,電氣電網的冰載荷標準相應提高,交通部門已責令改善應對災害的準備。盡管這些調整是必要的,但2008年的災害需要國家更廣泛的經濟政策的反思和重新定位,但是,目前還沒有這種跡象。

這兩個事件的政策影響的差異,是由諸多原因引起的。輿論指責1998年洪水災害是由于上游的森林遭到砍伐,而2008年的冰雪災害是自然災害,盡管這兩個事件都有人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共同作用。中國氣象工作者把重點放在了提高預報的精確性上,但直到最近,才關注用戶對極端天氣事件預報不斷變化的需求。公眾對洪水了解很充分,但是對冰暴可能引發的災害造成的影響缺乏了解。在2008年的冰雪災害發生后,如果政府沒有及時制定相應的政策,隨著“熱度”降低,大多數人對冰災的記憶淡出腦海。隨著即時記憶的消失,由災害帶來的“變革機會之窗”則將喪失殆盡。需要有正式的制度保證,確保能從意外發生的極端事件中吸取經驗教訓,而不會被其他情況沖淡。關于災后政策響應的分析顯示,政府和公民對相似強度的天氣和氣候災害的反應可能截然不同,這些有價值的經驗教訓是否可以被吸取要看當時的情形。不幸的是,大自然不可能給人類很多這樣的機會。因此,需要有嚴格的制度保證,以便在極端事件發生后不被別的事情干擾,確保當氣象災害發生時,政府可以從中學到什么。這一機制的發展需要自然和社會科學家、非政府組織、政府部門的共同努力。

記者:我國目前林業災害應對體系的現狀如何,未來可能面臨哪些挑戰,應采取哪些對策?

周本智:據初步了解,目前林業災害的應對體系在森林防火方面還是比較完善的。例如,在浙江地區,基層林場林業鄉鎮都配備了專業的森林防火隊伍,每年都有不少的預算提供資金支持,火災遠程監控、防火(救火)設施(如防火林帶、防火道、防火車輛、蓄水池、監測塔、滅火裝置等)、人員培訓等還是比較完善的,森林防火的職責已經提高到政府層面,林區各級政府官員對此都十分重視,因此,成效應該還比較顯著。

其次,森林病蟲災害防控方面也還可以。各級林業行政主管部門均設立相應的組織結構和人員配備,國家科技部門也投入較大資金開展森林病蟲害防治基礎建設和應用研究、病情蟲情預測與預警等,應該說,對森林病蟲災害防控發揮了重要作用。

除此之外,對諸如林業氣象災害等的防控,幾乎沒有相應的保障體系,尤其在氣候變化背景下,各種極端氣候事件發生頻度和烈度越來越大,包括森林在內的自然生態系統面臨新的考驗。例如,2008年極端低溫冰凍災害造成林業重大損失,引起長期的生態破壞;2013年南方干旱,大量人工林被毀,同時由于林木抵抗力下降,造成大量次生災害,如病蟲災害、火災等。

對于林業災害的社會保障機制,其實還有林業保險,但是目前的林業保險還非常少,這方面的案例不多。個人猜測主要原因有:保險公司方面,林業保險產品開發難、產品少等;需求方面,林農保險意愿低、保險意識差、損失評估有難度。

記者:在全球氣候變化和新的發展階段下,林業在森林火災、病蟲害、動物疫源疫病、有害生物入侵、水土流失等災害方面呈現哪些新特點,對林業安全有何影響,需要如何應對?

周本智:全球變化背景下,極端氣候災害頻發,烈度增強,對自然生態系統造成嚴重干擾,呈現新的特點。極端低溫(包括冰凍、低溫、暴雪)、極端高溫干旱、臺風等氣象災害給未來的林業管理、林業技術帶來新的挑戰。

嚴重冰暴、臺風等不僅造成林木直接的機械損傷,也造成林木的生理傷害,如木質部栓塞等,嚴重的情況可造成整片森林的全軍覆沒,如2008年冰暴造成南方許多地區桉樹林和紅樹林全軍覆沒。林木機械損傷、生理損傷和生長勢的衰弱,極易引起病蟲害大規模爆發,冰暴臺風引起的地被物增加,增加了森林火災發生的風險;森林結構破壞,引起森林生態系統功能的大幅減弱,水土保持、水源涵養、固碳釋氧等生態服務功能嚴重衰退,給生態環境建設帶來新的挑戰。

以冰暴和臺風災害為例,需要在森林經營和管理技術方面采取應對措施。

考慮到未來氣候的不確定性,“適地適樹”應該一直是植樹造林優先考慮的主要標準?!斑m地適樹”被認為是傳統森林營造的基準,是樹木正常生長和實現預期產量的一個先決條件。這一標準在氣候變化背景下的森林營造中顯得更為重要,這對樹木能否在極端氣候擾動下生存起著關鍵作用。大量研究表明,森林對極端冰雪損害的抵抗力隨物種和立地條件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在我們的研究中,海拔500米處的林分受損率幾乎是250米處的兩倍,損傷主要是由折干和折冠引起的。海拔650米處折干率也是320米處的兩倍,表明一些人工林(杉木和毛竹)受冰暴損害的嚴重程度對海拔非常敏感。在中國亞熱帶高海拔地區進行造林綠化前,應對冰暴損害帶來的風險進行細致的評估。

在氣候敏感地區應推廣復層混交林。與人工純林相比,混交林具有多物種組成和復層結構,面對自然干擾時,表現出較高的穩定性。在我們的研究中,盡管闊葉次生林分在冰暴中受到了廣泛的損害,但是其損害主要表現為彎曲(56.31%),這并不會對森林結構造成持續的損害。據研究,混交10%闊葉樹或道格拉斯冷杉等闊葉松柏類的云杉林,大大降低了對冬季風暴“洛薩”的敏感性。我們既可以在造林一開始就營建混交林,也可以在撫育階段逐步實現。

在極端氣候事件頻繁發生的地區,如計劃用外來物種進行大規模造林時,應對風險進行謹慎評估。外來物種或品種通常是由于預期產量高和經濟效益好而引入的。然而,數天的極端自然災害可能會破壞幾十年培育的全部人工林,從而在經濟和生態上造成嚴重損失。在2008年冰暴中,國外松(濕地松和火炬松)比鄉土松樹(馬尾松)受到更多的損害,正如上面所提到的,桉樹幾乎被徹底毀滅。因此,我們不僅有必要考慮高產量,也要考慮到對極端事件的抵抗力。作為一般原則,在大面積種植人工林時應優先考慮當地物種。

對以生產木材為目的的人工林建議及時進行疏伐或擇伐。疏伐可刺激保留的枝干生長,使其更加堅實來增加對冰暴的抵抗力。許多研究已經發現林分疏伐比不進行疏伐表現出較低的冰暴脆弱性。疏伐的林分在受到冰暴干擾后,恢復也更快。我們的研究表明,中年或成熟樹木更容易遭受嚴重受損。因此,適時擇伐成熟或過熟的大徑級立木,可能是對一些以木材生產為目的的人工林的良好管理模式。這一措施不僅有助于增加經濟收入,而且還能避免不可預測的極端擾動帶來的潛在損害。我們在研究中發現,隨著林分密度的增加,損傷率也會增加,這為間伐和擇伐能夠減小冰暴損害提供了間接證據。

非木質林產品的利用也需要在對極端氣候事件風險進行審慎評估之后進行。在世界范圍內,非木質林產品為林農提供了持續的收入來源,是避免森林濫伐和促進森林恢復的必要條件。但是,非木質林產品的開發不應以增加風暴等自然干擾破壞風險為代價。比如,松脂是我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較常見的非木質林產品之一。正如我們的研究所顯示的,與那些正常條件下的松樹相比,進行采脂的松樹遭受的傷害要大得多。在極端事件中,過度提取松脂會嚴重危害樹木的生存能力。采脂通常會導致莖干上的樹皮被過多切割,幾乎有近一半的莖干樹皮被切除。在正常情況下,這些過度的切割可能不會導致樹木的死亡,但會削弱樹干機械性能,降低對冰暴的抗性。因此,對非木質林產品進行可持續利用的規劃應該是森林資源可持續管理戰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以應對極端事件的風險。即使采脂不能在松樹人工林中完全禁止,至少可以使用新的開采方法。以鉆孔方法代替樹皮環切方法,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鉆孔方法是在松木的木質部鉆孔,以減少對莖干的物理和生理損害。此外,即使鉆孔未達到木質部,通過使用烯烴誘導,也可以保持松脂產量穩定,從而減少對松樹莖干的物理損傷。開采技術的改進可使人們在非木材產品的額外經濟收入與極端條件造成的嚴重損害之間找到平衡。

在冰暴發生之后,搶救性采伐應謹慎進行,以減少對森林恢復的進一步干擾。搶救性采伐是一項在森林中采收那些因冰暴、火災、昆蟲爆發或風倒等自然擾動而發生倒伏的樹木的措施。盡管這樣的搶救性采伐被廣泛接受,但是是否應該進行,以及采取何種做法,是存在爭議的。在風擾動下進行搶救性采伐可能有嚴重的長期影響。在某些情況下,由搶救性采伐造成的損害可能超過風暴本身帶來的損害。當然,搶救性采伐可幫助減少森林火災和森林病蟲害的風險,將經濟損失降到最低限度。對于2008年中國冰暴等特大自然災害,在災后恢復措施中應采取折中的策略。我們的研究表明,盡管天然林受到的冰暴損害和人工林一樣廣泛,但是其損害主要表現為較低的嚴重程度,如彎曲、傾斜和折枝。這些受損類型的樹木預計會存活下來。因此,大規模的后風暴干預似乎是沒有必要的,不建議進行搶救性采伐。在天然林中不宜進行搶救性采伐的另一個原因是,它們通常生長在生態敏感區,無法承受二次擾動。第三個原因是闊葉次生林通常位于海拔較高的地方或偏遠地區的山頂上,伐木工人很難接近,這將增加搶救性采伐的成本。對于以木材生產為目的的杉木、松樹和毛竹人工林,林分結構在這場冰暴中幾乎完全被破壞,因此,適當的人為干預可能有助于促進它們的恢復。在進行搶救性采伐時,應該集中處理幾乎肯定無法繼續存活的嚴重受損的樹木。

除了技術因素外,在林業管理層面也面臨新的挑戰,需要在林業發展戰略制定、林業氣象災害預警預報、林業氣象災害科研投入、災害應急機制、林業保險推廣等方面投入更多資源。

記者:國外應對林業災害方面的成果或經驗對我們有什么啟示或警示?

周本智:在此方面無具體信息,我只在科學研究方面有所了解。美歐等發達國家科技界對氣候變化引起的極端氣候事件影響比較重視,尤其極端氣候事件對農林業影響研究方面開展得比較深入,如氣候變暖對物種多樣性影響、對農林生產力影響,極端氣候事件(臺風、冰暴等)對林業損失評估(包括對林業的長期影響),災后林業管理等。

記者:您平時在與地方政府的接觸中覺得地方政府尤其是地方主要領導對于地震等自然災害是什么樣的態度、心態,平時有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關于防災減災救災,您對地方官員有什么想說的?

周本智:地方政府官員對林業災害的態度首先是根據上級部門,尤其是政府部門或者相關政策、制度賦予的其自身承擔的職責來處理的,例如森林防火,由于有相關獎懲制度和上級政府的高度關注,地方政府必然對此高度重視,在有些林業地區的防火季,森林防火是地方政府的頭等大事。

我國公益林執行嚴格的限額采伐制度,在遇到林業災害之后,實行搶救性采伐的時候,地方官員尤其需要注意對采伐限額的管理。對一些林業企業或者集體來說,林木采伐獲得經濟收入可能是單位的主要來源,采伐限額就成了他們提高收入的緊箍咒,不排除有些企業以災后搶救性采伐為借口,行亂采濫伐之實,2008年冰災后的現象對此有所佐證。偶爾會利用災害,實現自己的目的,例如,2008年冰災之后,有部分企業可能以搶救性采伐為理由,提出過高的采伐額度,采伐一些平時難以批準的林木,對此,林業主管部門需引起重視,對確有必要的地方、林分才實施搶救性采伐。

推薦閱讀:

陳君來:念好“生態經” 打好“綠色牌”

瞿素萍:專注花卉科研23年

盧灶輝:力爭年底捧得“國家森林城市”

方明剛:用行動詮釋林業人的精彩

關于我們 | 客戶服務 | 服務條款 | 聯系我們 | 免責聲明 | 設為首頁 | 添加收藏 | 友情鏈接 | RSS | 產品庫
2008年度中國農業網站最具創新單位2008年第五屆中國農業網站百強單位 版權所有:園林資材網 www.gdcrw.cn 客服郵箱:Service@Yuanlin.com 電話:0571-81999581
戰略合作:中國電子商務協會 浙江省花卉協會 浙江省林檢站 浙江省林科院
2007中國行業電子商務網站Top100中國農業網站百強
浙ICP備19043241號-2
廣告經營許可證編號:330100000040968
平平安安
         
和前妻每次见面都要做_离婚了前妻还让搞_离婚了天天跑去日前妻_离婚那天我要了她11次